人为什么会做梦?做梦到底好不好
2024-11-13 10:03:30作者:世龙世家手足护理连锁
人为什么会做梦
梦是人在睡着后产生想象的影像、声音、思考或感觉,通常做梦都是不由自主的。每个人都会做梦,而且一般每天晚上会做5个左右的梦。可能你会奇怪,为什么每天晚上我们都做梦了,可是早上醒来我们却不记得呢?
在睡眠过程中有一段时间,脑电波频率变快,振幅变低,就像清醒时候的脑电波图。同时还表现出心率加快、血压升高、肌肉松弛,最奇怪的是眼球不停地左右摆动。为此科学家们把这一阶段的睡眠,称为快速眼动睡眠。
睡眠的时候,大脑会依次进入不同阶段,成年人需要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来完成一个完整的睡眠循环。一个睡眠循环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,一个是「快速眼动睡眠」,一整个晚上,可能进入这个状态好几次,大概占睡眠时间的25%,剩余75%的睡眠时间都处于「非快速眼动睡眠」,从非快速眼动睡眠到快速眼动睡眠,再回到非快速眼动睡眠,这我们常说的做梦,就发生在这个时期。在这个阶段被唤醒的人中,85%~94%的人说他们正在做梦,并且还能回忆起梦的内容。
而在非快速眼动睡眠期被唤醒的人中只有7%的人讲正在做梦,大多数人说自己正在熟睡,并未做梦。几乎每个人晚上都会做梦,有时记得,有时不记得,不记得不代表没做梦。
有研究表明,当你入睡时,并不是所有大脑区域都同时进入睡眠状态。研究人员发现,最后进入睡眠的大脑区域是海马体,这个弯曲大脑结构位于每个大脑半球的内部,对于短暂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至关重要。所以有的人可以储存且清晰的描述一些梦境。
做梦到底好不好?
其实,做梦对人有一定的好处。梦是人生命活动体现的一种,从某种角度来说,做梦对人体是有一定好处的。有研究发现,做梦是恢复大脑细胞和机体信息蛋白质的重要时刻,也有助于维持人的心理平衡,消除不愉快的情绪。
而多梦则是失眠的一种表现,它代表着晚上大脑也在运行中,得不到完整的休息。
多梦是指睡得不踏实,睡觉的过程中不停的在做梦,睡醒以后感觉头晕脑胀、精神不振,时常还会失眠,导致每天晚上的睡眠很少,还会出现记忆力减退的情况。
导致做梦的原因有很多,工作压力大了、生活不规律、营养失衡等,而且人经常做梦和情绪也有关,比如烦躁、不安、情绪低落这些都能引起失眠多梦。还有生活习惯不规律、熬夜、经常晚睡晚起,也都会造成失眠多梦的情况。
身体状况和做梦的关系
睡眠时长会直接影响做梦的活跃度。一两个晚上或长期缺觉会让大脑在进入快速眼动睡眠(REM)时更活跃,做梦感觉更强烈,更容易记得这些梦的内容。
另外,怀孕会令做梦增加,这或与荷尔蒙变化影响大脑处理思想和情绪有关。
抑郁、焦虑、躁郁症等精神障碍会诱发噩梦,或紧张不安、消极的梦境。服用治疗这些疾病的药物,如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,也会增加做噩梦的几率。
此外,对梦的回忆还与个体的性格、情绪状态、社会经验及文化背景等有关。性格内向的人,多将注意力集中于自身内部感受,睡眠较浅,易惊醒,且能回忆起生动的梦境;情绪抑郁、焦虑的人容易从梦中惊醒,醒来自感多梦。神经衰弱的病人,抑制过程不足,睡眠较浅,他们诉说一睡下去就做梦,其实并非真正进人梦乡。因为在睡眠的第一期,精神活动并不完全停止,可能还在思考日间的问题,就会有“多梦”的感觉了。
这些睡眠现象或是身体发出的“求救信号”
在睡眠中,有时我们会经历一些令人不愉快的梦境,如反复做噩梦、梦境中出现身体疼痛或伤害等。这些现象可能是身体在发出求救信号,提示可能存在某些健康问题。
1、反复做噩梦
通常意味着我们的心理状态不稳定。长时间的压力、焦虑、抑郁等情绪会影响睡眠质量,使我们容易产生恶梦。
2、梦境中出现身体疼痛
如果在梦境中出现身体疼痛或伤害,也可能是身体在发出求救信号。这种情况下,我们可能需要去检查身体是否有问题。
3、突然醒来的不适
突然醒来,感到心跳加速或呼吸急促也可能是身体在求救。这种现象常常出现在梦境中出现紧急情况或者身体出现严重问题时,我们的身体会自动出现这种反应。
当出现以上这些情况时,需要重视我们的身体健康。如果这些情况经常发生,建议及时就医检查。
优质睡眠四要素
1、持续时间:睡眠时间应足以让睡眠者休息并在第二天保持清醒。
2、连续性:睡眠时间应该是无缝的,没有碎片。
3、深度:睡眠应该足够深,以恢复健康。
4、睡眠时长:不同的年龄睡眠生理要求稍有不同
①成人>6.5小时
②儿童及青少年>8小时
③学龄前儿童>10小时
很多人认为睡眠时间越长对身体越好,其实也不然,每个人所需的睡眠时长存在个体差异,以第二天醒后能够保持体力、精力充沛为主要判断标准。
关于睡眠认知的几个误区
误区1:高枕无忧
真相:俗话常说“高枕无忧”,但枕头过高或过低都会给颈椎造成影响。其实,枕头不是用来“枕头”的,而是“枕颈”的,因为人们睡觉时,会把枕头放在颈部下面,而不是头部下面。人体颈椎前面有一个前凸的弧度,如果枕头过高,那么头部会被迫形成“低头”状态,使颈曲度过伸过屈,这会无形中给脖子增加负担。
误区2:打呼噜等于睡得香
真相:很多人以为打呼噜是睡得香,但其实打呼噜非但不是高质量睡眠的表现,严重的打呼噜还可能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。该病症患者在睡眠中会反复出现呼吸暂停或低通气情况,严重者每晚可能会发生多达数百次,每次持续十余秒至1-2分钟不等,令患者大脑、身体出现反复短暂性缺氧,从而对全身各器官系统造成慢性损害。
误区3:数羊可以治失眠
睡觉前数羊最早是由国外传入国内,“羊”的英文发音和“睡觉”很接近,所以有一定暗示作用,但放在汉语里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。这个方法不仅不能助眠,可能还会影响入睡。因为数羊时会不自觉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数数上,大脑反而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,导致越数越清醒。
误区4:喝酒助眠
真相:不少人以为喝酒能助眠,因为喝酒以后,人昏昏沉沉会出现入睡的假象。虽然睡前喝酒表面上似乎对睡眠有益,但实际上却可能会干扰睡眠。酒精作用下的睡眠往往很浅,中途醒转次数多,睡眠一般断断续续,尤其下半夜酒精作用逐渐消失后,还会引起失眠与多梦,反而使总的睡眠质量下降。
误区5:运动助眠
真相:临睡前运动会让交感神经兴奋,特别是容易导致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,这反而会让人难以入睡。建议临睡前3个小时不要运动,理想的运动时间是早晨和午后,但在职人员可能很难在这些时间段抽出大量时间来运动,那么夜间运动可以选择在睡前3~5个小时前进行,并且要避免进行剧烈运动,适量运动能使白天的紧张情绪得到消除,从而提升晚上的睡眠质量。
误区6:睡得多=睡得好
真相:很多人会以为睡得多就是睡得好,但其实睡多睡少都不好。睡眠时间过长,大脑皮层兴奋度反而会下降,导致出现昏昏欲睡等不良感受。睡眠时间过短,则会出现头昏、乏力、焦虑、记忆力下降等症状。
一般来说,睡眠时长存在个体化差异,而且时长仅仅是衡量睡眠质量的其中一个指标,睡觉不仅要睡得饱,更要睡得香,质比量更重要。
如何实现科学睡眠
1、改善睡眠环境
要调整卧室的温度到适宜的状态,过热、过冷都不利于睡眠,保持室内环境的安静,包括客厅的灯光都要尽量的暗些,睡觉时尽量关灯睡觉,枕头软硬高矮适度,被褥舒适。
2、规律作息
掌握自己的睡眠特征,培养规律的睡眠作息。按时起床和睡觉,不要提前上床或“赖床”补眠,严守生物节律。中午可以进行20~30分钟的午睡,有利于帮助维持下午良好的工作状态。
3、区别睡觉区域
床只用来睡觉,不要在床上干别的事。如果在床上吃喝、打游戏、玩手机等,容易破坏生物节律。尤其是躺在床上玩手机,手机屏幕的蓝光,会影响神经睡眠中枢运行。
4、饮食适量
一日三餐规律适量,尤其睡前不要吃得过饱或者过于饥饿,从代谢水平上帮助身体细胞维持好的生物节律。晚上不喝咖啡和茶水;太饱,太饿都影响睡眠。尽量在睡前三小时减少进餐。
5、调整情绪
多数失眠与性格、情绪容易受外界刺激有关,要积极调整情绪,调整对事物的态度。多与朋友交流,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,减轻心理负担;临睡前保持放松状态,避免兴奋和刺激,可以听听舒缓音乐,轻微的海浪声、流水声等有规律的波动声,让身体逐渐放松进入睡眠状态。
6、泡泡脚
睡前半小时或者一小时用热水泡泡脚,有助于消除疲劳,40度左右的温水没过脚踝,15~20的分钟为宜。泡脚过程中,通过脚部对热量的吸收和积累,使得入睡时身体仍然能够保持温暖,从而避免出现夜晚手脚冰凉、夜间被冻醒等影响睡眠质量的问题。
7、锻炼身体
适量的运动可以提高睡眠质量,但是睡前剧烈运动,可能导致失眠,吃完饭后半小时,可以做一些简单的运动,尽量不要剧烈运动,睡前两小时内不要锻炼。